據新華網報道:近日陸續公布的3月份經濟金融數據顯示出經濟面臨的下行壓力加大,再結合國常會提出“適時運用降準等貨幣政策工具”,市場對于央行即將降準或降息的呼聲很高,甚至不乏有聲音喊出4月15日就是最近的政策觀察窗口。
這條新聞在4月14日登上了熱搜??梢哉f這是一條專業性強讓人看不懂的新聞。那么“降準”是什么意思呢?“降準”就是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。通俗的舉例解釋,假設目前法定存款準備金標準為20%,那么你每存100元到銀行,銀行就須上交100元的20%也就是20元作為“法定存款準備金”給央行,銀行能靈活借貸的只剩下100-20=80元;現在假設“降準”至法定存款準備金標準為10%,那么你每存100元到銀行,銀行只需上交10元作為準備金,剩下的90元可以用來借貸。顯然,“降準”后在相同額度的存款金額下,銀行可貸金額變大,需求者可借貸資金變多,同時還有消息稱降準的同時還有可能降息!對于降息帶來的消費能力增長就不用多說了。
隨著“降準”政策落地,阻塞在各行各業發展瓶頸的堅冰將慢慢溶去,工業鏈條隨著資金的注入得以潤滑。
那么我們在“降準”到來前能做些什么呢?當然是將因資金問題延后的項目重新跟蹤起來,將因價格超出預算的項目重新建議起來,也許能有意外收獲呢?